三岔河口 天津發祥地的城市記憶
(圖為第十三屆全運會聖火采集儀式 記者 孫震 攝)
三岔河口玉皇閣渡口
開挖金鋼橋到獅子林橋河道
2005年海河清淤
8月6日,第十三屆全運會聖火采集儀式在天津海河三岔口思源廣場舉行。“先有三岔口,後有天津衛。”作為天津的母親河——海河的起點,三岔河口是天津的發祥地,在歷史上更是天津政治中心、漕運樞紐,不僅曾占據天津經濟發展史上的重要地位,還是天津近代工業和近代教育的發源地以及文化發展中心。從最早的漕運樞紐到後來多次裁彎取直,位置從望海樓挪到金剛橋,以及後來的規劃建設——
聽幾位天津文史學者講述山岔河口的“淵源”,讓人更加深切感受到三岔口所體現出的天津市的歷史進程、文化淵源、城市文明、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等發展歷程和偉大成就的魅力。
傍河台中廢棄物清理簽證修城 六次裁彎取直
在三岔河口采集火種極具深刻意義,幾位專傢學者表示,這裡是母親河海河的源頭,更是天津發展的“源頭”。
關於三岔河口的記載,天津文史館的錢剛介紹道,《宋史》曾記有1081年黃河至“清州獨流寨三岔口入海”,錢剛說,其實早在隋煬帝開鑿京杭大運河時,這裡已經出現瞭“漁鹽之民”,北宋中葉時,這裡是天津最早的居民聚居地。忽必烈開鑿通惠河貫通大運河全線,形成南運河、北運河和海河交界,隨著海運漕糧發展,三岔河口形成瞭重要的商品物流集散地、漕糧轉運樞紐、水陸碼頭和繁華市鎮的綜合功能。元代王懋德的《直沽》寫道:“東吳轉海輸粳稻,一夕潮來集萬船。”
“明成祖朱棣於1403年賜名‘天津’,意思是‘天子渡津之地’。”錢剛說,其實在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時,就是從北京出發在三岔河口渡河,突襲滄州打瞭勝仗,1404年,天津傍河修城,也就有瞭“先有三岔口 後有天津衛”之名。天津市檔案館的吉鵬輝介紹,三岔河口也是金元明清四代天津的政治中心,“府衙都坐落在這一帶”。而且天津的國傢糧倉水次倉也在這裡,負責儲存、轉運、寄囤、賑災等,天津設衛除瞭拱衛京師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目的就是保衛水次倉,“明永樂年間罷黷海運、陸運後,天津倉收貯南北之糧食,在運河沿河五大水次倉中是地位最高的。”天津文史學者高偉說,海河的內河航運十分發達,每天都有大批的菜船、糧船、運綿運麻船上溯到三岔河口轉運,岸邊有大批的纖夫,哼唱著號子,拖帶著貨船行進。吉鵬輝拿出兩份地圖告訴記者:“現在看到三岔河口的位置,在海河裁彎取直工程後發生過變化。”最早位於現在的獅子林橋附近。高偉介紹:“近代天津,海河上船隻增多,但河道擁塞,而且淤泥疏於疏導。”而且河道彎曲,更易行成洪澇不退,在1897年,天津海關稅務司德璀琳提出海河航道裁彎取直的建議,經李鴻章同意,海河工程局成立並同時組建瞭一個海河工程委員會。對海河航線采取“塞支強幹”和“裁彎取直”的措施以利航運。自1901年至1923年,海河工程局先後進行瞭6次裁彎。第一次裁彎取直工程是在1901年10月至1902年7月,起自掛甲寺,止於楊莊,全長1207米,削除瞭天津灣、火柴廠灣與東河區灣,實際縮短海河航道2173米。高偉說,航道取直後原來的地理位置隨之改變,使掛甲寺由河東挪到河西。第二次裁彎取直消除瞭雙灣與菜園灣以及東局子與菜園之間的兩道急彎。第三次裁彎取直工程削除瞭海河上妨礙航行最嚴重的三個河灣:低墳頭河灣、美點灣及白塘口灣,另外還削除瞭其他一些不利於航行的地方。第四次裁彎取直工程不僅是海河工程局進行的規模最大的一次,而且這次工程開始使用現代化的挖泥機械,從而使海河的通航能力大大提高。1918年第五次海河裁直工程在三岔口進行,也稱河樓工程,這次海河裁掉瞭潞河的金傢窯大彎,從金鋼橋到三岔河口(今獅子林橋處)挖出瞭一條筆直的海河河道,把三岔口向上遊移。南運河也裁掉瞭單街子大胡同彎道,在新三岔口和潞河交匯,初步形成現在的模樣。“第六次工程在1921年開始,消除下圈下至蘆莊子一段,到1923年竣工。”
門戶周圍 形環保簽證成各種“天津圈”
三岔河口地位險要,曾設立炮臺“以守門戶”。吉鵬輝告訴記者,天津所謂三宗寶的“鼓樓炮臺鈴鐺閣”的炮臺,就是說的三岔河口的這座炮臺,“三岔河口‘目睹’瞭天津教案的始末,清末,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攻入天津,也首先瞄準瞭三岔河口炮臺。”
“三岔口停船口,南北運河海河口;貨船拉著鹽糧來,貨船拉著金銀走;九河下梢天津衛,風水都在船上頭。”錢剛說,這句民諺真實地記錄瞭三岔河口的繁忙景象。康熙年間,清政府在南運河北岸的甘露寺設立瞭鈔關,規范瞭天津航運秩序,形成瞭最早的天津商圈,估衣街的興起,就是瑞蚨祥、謙祥益等老字號的匯集。商業的發展也帶動瞭市民文化的發展,尤其是天津獨有的戲曲茶樓茶園文化,當時的“四大名園”金聲、慶芳、協盛、襲勝都分佈在這裡,“坐落在三岔河口一帶的茶園多達50餘傢,天福園胡同、金華園大街等都是以茶園命名的街道,流傳到今。”而且天津最早的京劇科班也處在三岔河口地區,大吉利科班、隆慶和、義順、雅軒票房等培養瞭劉趕三、荀慧生、蓋叫天等京劇宗師。從康熙年間的聚慶成大飯莊開始,天津八大成陸續在三岔河口附近開張,對於天津飲食文化產生深刻影響。“這裡見證瞭天津近代工業化的發源。”
錢剛介紹,天津最早的機器制造業就誕生於此,“三條石大街陸續出現瞭為船隻配備、更換零件的鑄鐵作坊。”一直到20世紀20年代,天津民族工業蓬勃發展,各廠的機器依賴進口,但零件依舊在三條石這裡就近采購。“清末,以嚴修為代表的教育傢,興學辦校,開創瞭天津近代早期教育事業。”錢剛說,比如北門東中學、三條石中學等官立、私立學校不勝枚舉台中工廠設立環保簽證。
引水治水 夜幕下景色更美
天津水務局提供的資料顯示,1963年,海河南部水系暴發大規模洪澇災害,洪水從三面威脅天津,全市十餘萬軍民奮戰兩月才將洪水擊退,也正是在這一年,在毛主席“一定要根治海河”的號召下,海河兒女展開瞭聲勢浩大的治水運動,經過10餘年奮鬥,海河流域防洪體系全面建成,海河幹流行洪能力大幅提高。
在如今的三岔河口,還豎立著引灤入津工程紀念碑。這又讓三岔河口成為天津城市發展的重要歷史見證。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天津已由過去的水澇多發城市,變成瞭缺水城市。文史學者張紹祖回憶說,1981年8月,國傢為瞭保障北京用水,密雲水庫不能再向天津調水,天津面台中環保證照申請臨著水源斷絕的局面,“當時中央決定興建引灤入津工程,從1982年5月11日動工,到1983年9月11日,僅僅用瞭16個月,提前兩年通水。”張紹祖介紹,工程進行中,出動瞭中國人民解放軍和武警部隊官兵,還有20多萬人參加義務勞動,“也有二十餘名建設者犧牲瞭。”1983年9月,在三岔河口建立一座引灤入津紀念公園。如今,大傢看到的面向子牙河和南運河的紀念碑兩面鐫刻的“引灤入津工程紀念碑”九個金色大字是1986年8月20日鄧小平同志為紀念引灤入津工程書寫的。隸書“引灤入津 造福人民”八個字則是1983年春天,天津鄉賢龔望老夫子所書。
水務局的工作人員介紹,新世紀開始後,按照海河兩岸綜合開發改造的戰略部署,有效解決海河水污染問題,而且在海河沿岸建立起綿延數十公裡的連續性親水平臺和夜景燈光帶,形成瞭絢麗多姿、獨具特色的海河景觀體系。2008年以來,天津連續開展三輪水環境綜合治理工程,切實把源頭治污作為推動水環境治理和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手段……如今以三岔口附近的摩天輪為起點的天津水上遊覽,已經成為天津重要的旅遊特色項目,每當夜幕降臨,遊船駛過,兩岸市民和來自世界各地的朋友,都用相機記錄下瞭三岔河口此時最耀眼的景色。
台中環保簽證
AUGI SPORTS|重機車靴|重機車靴推薦|重機專用車靴|重機防摔鞋|重機防摔鞋推薦|重機防摔鞋
AUGI SPORTS|augisports|racing boots|urban boots|motorcycle boots
15263F4D85F83127
留言列表